《资治通鉴》:请记住,永远不要对任何人透露你的真实情况,藏锋,藏心,藏怒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35 点击次数:187
始皇幸梁山宫,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,弗善也。中人或告丞相,丞相后损车骑。始皇怒曰:“此中人泄吾语!”案问,莫服,捕时在旁者,尽杀之。
图片
译文 始皇帝曾前往梁山宫,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行车马非常多,很不赞许。宦官近臣中有人将这事告诉了李斯,李斯随即减少了他的车马。始皇愤怒地说:“这一定是宫中人泄露了我的话!”于是审问随从人员,但是没有人承认。始皇就下令捉拿当时在场的人,全部杀掉。公元前3世纪的咸阳城,秦帝国的权力中心,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威仪中。秦始皇嬴政立于高台之上,俯瞰着脚下如棋盘般规整的宫阙。阳光穿过云层,为他的冕旒镀上一层金光,却照不透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眸。此时,一辆雕龙画凤、饰以金玉的马车在众多侍从的簇拥中缓缓驶入宫门,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,惊动了这位帝王敏感的神经。
“李斯很阔绰啊。”嬴政轻描淡写的一句自语,却如惊雷般在身旁小太监耳中炸响。当夜,这名急于邀功的宦官便悄悄叩响了李斯府邸的门扉,将帝王的话语一字不漏地转述。李斯闻言,冷汗浸透衣襟——他太了解这位君主的脾性:多疑、狠辣、容不得半分僭越。于是,他连夜命人将马车换作粗木所制,马匹也选为最朴素的灰鬃老马,生怕再惹一丝猜忌。
数日后,嬴政再次登临高台。当那辆寒酸得近乎刻意的马车映入眼帘时,他的眉头骤然紧锁。
李斯的“低调”太过刻意,仿佛在昭告天下:有人泄露了帝王私语。嬴政的疑心化作利刃,直指当日随侍的宦官。
李斯自以为的“藏锋”,实则成了暴露软肋的破绽,欲盖弥彰。他急于撇清嫌疑,却让嬴政窥见了朝堂暗流中的耳目纵横。
“过速则显,过藏则疑。”
李斯的反应,不仅未能平息君王的猜忌,反而将自身的情报网络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。心术的博弈中,每一步皆是深渊——藏锋需如春水无痕,而非冬日凿冰。
锋芒太盛者易折,锋芒尽敛者易疑。李斯试图以“藏”求生,却忽略了帝王的权力本质——绝对的掌控欲容不得一丝失控。嬴政需要的,既非张扬的权臣,亦非完美的忠仆,而是一个既能制衡朝局、又随时可弃的棋子。李斯的“聪明”,恰恰触碰了这条禁忌的红线。
李斯的悲剧里,这场马车风波不过是一段小插曲。终是藏锋未藏,腰斩咸阳。
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,咸阳城内,秋风萧瑟,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李斯,此刻身披枷锁,被押往刑场。他的眼中,既有不甘,也有悔恨。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、制定律法、推行书同文、车同轨的千古名相,最终却因未能“藏锋藏拙”,落得腰斩的下场。
李斯,楚国上蔡人,少时为郡小吏,见厕中鼠食不洁,仓中鼠食积粟,叹曰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”遂师从荀子,学帝王之术。后入秦,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与权谋,逐渐获得秦始皇的信任。他助秦始皇统一六国,推行中央集权,制定严刑峻法,成为秦朝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。
李斯虽才智超群,锋芒毕露,权倾朝野,甚至在秦始皇驾崩后,与赵高合谋,篡改遗诏,逼死公子扶苏,立胡亥为帝。这一举动,虽暂时保住了他的权势,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。
秦二世胡亥即位后,赵高逐渐掌握大权。李斯虽为丞相,却未能察觉赵高的野心,反而在朝堂上屡次与赵高争权。他上书劝谏胡亥,批评其荒淫无度,言辞激烈,甚至引用《韩非子》中的名言:“夫龙之为虫也,柔可狎而骑也;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婴之者,则必杀人。”以此警示胡亥。
然而,李斯的直言进谏,不仅未能打动胡亥,反而激怒了赵高。赵高趁机诬陷李斯谋反,将李斯下狱。
在狱中,李斯写下《狱中上书》,试图为自己辩白,但为时已晚。最终,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。
行刑之日,面对刽子手的屠刀,他仰天长叹,悔恨交加。他对身旁的儿子说道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,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”
司马迁在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中评价李斯:“斯之功且与周、召列矣,然斯知六艺之归,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,持爵禄之重,阿顺苟合,严威酷刑,听高邪说,废適立庶。诸侯已畔,斯乃欲谏争,不亦末乎!”
苏轼曾言:“李斯之智,足以知六艺之归,而不知藏锋之要,故终不免于祸。”
此言可谓一语中的。李斯虽才智过人,却未能领悟“藏锋藏拙”的处世之道,最终因锋芒太露,招致杀身之祸。
人生在世,即便才智超群,也需懂得藏锋藏拙,方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锋芒毕露,而在于懂得收敛与隐忍。
圣人之道,在隐与匿。”
光华内敛,深藏不露,一直是成大事者应有的智慧。
人生百年,年少者锋芒毕露,成熟者韬光养晦;愚钝者招摇炫耀,聪明人低调敛藏。
图片
“藏巧于拙,用晦而明,寓清于浊,以屈为伸,真涉世之一壶,藏身之三窟也。”01 藏锋于鞘,本事不轻现 刘邦去世后的第三年,冒顿单于给自己义兄刘邦的遗孀吕后写了一封求婚书。其中的内容被完整记载于《汉书·匈奴传》上:孤偾(孤弱不能自立)之君,生于沮泽之中,长于平野牛马之城,数至边境,愿游中国。陛下孤立,孤偾独居,两主不乐,无以自虞。願以所有,易其所无! 我冒顿单于如今是单身,你吕后也是单身。不如我们在一起,就能一起拥有夫妻间的幸福。 然而,吕后忍辱回信:“单于不忘弊邑,赐之以书,弊邑恐惧。退日自图,年老气衰,发齿堕落,行步失度。”(通俗的意思是:我吕后是汉朝小国的女主人,收到单于的书信,诚惶诚恐。可是我如今已经年老体衰,头发和牙齿都脱落了,不适合做单于的妻子。希望单于能够体谅,我只能向单于献些车马当做赔罪。) 此时吕后案头堆满奏报:关中饥荒未平,国库仅存三万钱…… 她以谦卑之态暂避锋芒,最终为汉朝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机。数十年后,汉武帝挥师北伐,“连本带利向匈奴索报家仇国恨”。 昔高祖忍平城之耻,吕后弃慢书之诟。 司马光评道:“忍一时之辱,成万世之功。” 锋芒需藏于鞘中,待机而发,方是真正的生存智慧。 老子曾言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。” 真正的强者往往以谦卑示人,而非急于展露锋芒。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亦强调: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。” 所谓“大德”,便是懂得审时度势,在逆境中隐忍,在顺境中自省。 正如清朝郑观应所言:“韬光养晦,急拟独善潜修。” 锋芒毕露者易折,藏锋者却能以柔克刚,化危机为转机。 三国时期,刘备寄居曹操麾下,为掩藏野心,他整日闭门种菜,甚至借雷声掩饰失态。曹操一句“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”,他惊落筷子,以“畏雷”之态化解猜疑。正是这种“能而示之不能”的智慧,让他最终成就蜀汉基业。 越王勾践,卧薪尝胆更是如此。勾践兵败后,甘为吴王夫差的马夫,甚至亲尝其粪便以示忠诚。十年隐忍,终换得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的逆转。 “隐忍以图后效,非懦也,乃大勇也。” 《周易》有云:“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” 人生如剑,锋芒过露易招忌惮,藏锋于鞘却可伺机破局。 无论是历史的吕后、刘备,还是今日的普通人,唯有懂得“韬光养晦”,才能在喧嚣中沉淀,在沉默中爆发。 真正的强者,从不急于证明自己,因为他们深知——时间终会为藏锋者加冕。 秦王嬴政欲伐楚,问年轻将领李信需兵几何,答曰“二十万足矣”;问老将王翦,则称“非六十万不可”。秦王用李信而败,亲赴频阳请王翦出山。王翦临行前“请美田宅园池甚众”,行军途中又五次遣使求赐田产。副将蒙武不解,王翦低语:“夫秦王怚中而不信人,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,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,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?” 以贪拙之态藏功高震主之危,方得君王安心,不知比李斯藏车高出多少。 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这不仅是自然的规律,更是人生的智慧。那些急于展露锋芒的树木,往往最先被狂风折断;那些急于证明自己的人,常常最先被现实击垮。真正的智者懂得,锋芒毕露不如韬光养晦,急于求成不如静待花开。 历史长河中,那些真正成就大业的人,都深谙藏锋之道。诸葛亮隐居南阳,静观天下大势,终成一代名相;范蠡功成身退,三迁皆有荣名,成为千古佳话。他们不是没有锋芒,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收敛锋芒,在恰当的时机展露才华。这种智慧,让他们在纷繁世事中游刃有余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。 藏锋不是怯懦,守拙不是无能。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智慧,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。就像竹子,用四年时间仅仅长了三厘米,但从第五年开始,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。那些看似停滞的日子,其实是在地下悄悄扎根。人生也是如此,表面的停滞往往是在为未来的飞跃积蓄力量。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藏锋守拙的智慧。不必急于证明自己,不必在意一时得失。静下心来,沉淀自己,积蓄力量。当时机成熟,自然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记住,真正的强者,不是那些锋芒毕露的人,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,在恰当的时机绽放光彩的人。图片
02藏心于渊,隐私不轻言
藏心,是宠辱不惊的淡泊,是不动声色的从容。
藏心,是悲而不言的坚毅,是苦而不语的内敛。
无论当下的境遇如何,静下心来,从容以对。
你只管做好自己,上天自有安排。
广德二年(764年)的腊月寒夜,汾阳王府的灯笼在风中摇晃。郭子仪端坐正堂,六个儿子跪在青砖上,额头渗出细汗。他们刚听闻父亲第三次辞让尚书令的消息,满腹困惑化作僮仆耳语:'满朝皆争的殊荣,父亲为何避之如蛇蝎?'
'你们可知这宅门为何昼夜不闭?'老将军的声音穿透悠悠岁月,'二十年前仆固怀恩造反,有人密告圣上,说郭府夜半闭户必有异谋。'
'自那日起,连闺阁绣户都要撤去帘帷。'这番剖白不禁让人想起,郭家连训斥子孙都要选在庭院中央。
最惊心动魄的教诲发生在建中二年(781年)。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争执,脱口说出'汝倚乃父为天子耶?吾父薄天子不为!'。消息传来时,郭子仪正在庭院修剪梅枝,剪刀'当啷'坠地。他连夜捆子入宫,在朱雀门前将郭暧脊背抽得鲜血淋漓。代宗那句'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'的赦令背后,是他用血痕在皇权与家事间划出的深渊。
临终前,郭子仪召集子孙于病榻前,指着满室御赐珍宝:'这些物件,须得盛在敞口的箱箧。'见众人不解,他喘息着揭开谜底:'当年鱼朝恩邀我游章敬寺,坊间皆传欲行刺。我携子侄坦然赴约,他反赠我良田美宅。'浑浊老眼忽然精光迸射,
心渊藏得够深,世人自会替你填上清白。
真正的藏是露,是把别人想看到的都呈现在他眼前。
藏心,是大智若愚。藏心,是大辩若讷。藏心,是宠辱不惊 。深渊静流处 自有天地宽
'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'老子的这句箴言,在刘邦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。鸿门宴上,这位后来的汉高祖谦卑如学子,将野心深藏在惶恐的外表之下。 反观杨修,这位才高八斗的曹营主簿,却因锋芒太露而招致杀身之祸。曹操曾评价他:'才思敏捷,过于显露。'
苏轼言:'大勇若怯,大智若愚。
杨修却反其道而行之,将聪明写在脸上,最终触怒了曹操。
世上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,过分的显露反而会招致祸。
明朝开国功臣徐达,收到朱元璋赐予的吴王府邸后,当夜焚毁主楼。面对火光,他对长子低语:“天子赐宅必有深意,此楼可望紫禁,留之则留祸根。”果然,数年后窥探宫闱者皆遭屠戮,唯徐达家族安然无恙。 《资治通鉴补》叹曰:“知而不言,乃全身之道。” 史家叹曰:“智者见危于无形,徐公焚楼实焚祸。” 臣藏心,君也藏心,往往窥探人心,自取其死。“王者之心,当如九渊潜龙,不可使人窥其鳞爪。”(李世民语)在职场中,不必事事争先,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;在人际交往中,不必处处显摆,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谦逊之中。正如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所说:'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'我们要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,在浮躁中守住本心的澄明。 生活就像一片汪洋,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滴水。有的人像惊涛骇浪,声势浩大却转瞬即逝;有的人像深海潜流,默默无声却影响深远。
曾国藩曾说:'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。'
生活里,不必急于表现自己,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。就像酿酒,越是陈年的美酒,越需要时间的窖藏。
不必在社交媒体上事无巨细地分享生活,不必在朋友圈里刻意展示成就。正如顾城在诗中所写:'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'有时候,保持适度的神秘感,反而能让生命更有韵味。让我们学会像深海一样,将心事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,在沉默中积蓄力量,在低调中成就非凡。
心海深潜者,掌命运罗盘;守口如瓶人,筑不朽长城。
心事若蚌中珠,轻启则失光;隐私如未锻剑,早示则成废铁。藏言于胸,守密如城;心不轻示,自成天地。图片
03藏怒于内,情绪不轻露
武帝曾孙病已,号皇曾孙,时生数月,坐卫太子事系狱。廷尉监鲁国丙吉哀曾孙无辜,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。巫蛊之祸后,襁褓中的刘病已被囚诏狱,廷尉监丙吉冒死守护,暗中令女囚哺育。后逢武帝大赦,丙吉上书曰:“皇曾孙在,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,况亲曾孙乎!”终使刘病已录入宗室牒谱。
元平元年(前74年),昌邑王刘贺被废。
霍光与群臣奏议:“武帝曾孙病已,年十八,师受《诗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,操行节俭,慈仁爱人,可以嗣孝昭皇帝后。”
霍光拥立刘询(即刘病已)时,史载“帝初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”。霍光专政,“诸事皆先关白光,然后奏御天子”。
本始三年(前71年),霍光妻霍显毒杀许皇后。
“皇后当娠,病。女医淳于衍者,霍氏所爱,尝入宫侍皇后疾。霍显谓衍曰:'将军素爱成君(霍光女),欲奇贵之,今皇后当免身,可因投毒去之。’”
上亦颇闻霍氏毒杀许后,而未察,乃徙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光禄勋”许皇后驾崩,汉宣帝“诏求微时故剑”,实在是不忘旧情,却仍立霍成君为后。司马光评曰:“人固不易知,知人亦未易也。”这就是故剑情深由来。
地节二年(前68年),霍光卒。宣帝的亲政举措就是:“始亲政事,励精为治,五日一听事,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,敷奏其言,考试功能。”
然宣帝仍厚赏霍氏,“复以霍禹为大司马,冠小冠,亡印绶;罢其屯兵官属,特使禹官名与光同。”
表面尊崇,实则削权。司马光指出:“宣帝之除霍氏,祸萌于骖乘。”
地节四年(前66年),霍氏谋反事败。《资治通鉴》载:“霍氏骄侈纵横...禹、山等谋令太后置酒,召丞相以下斩之,因废天子而立禹。”
但藏怒于心的宣帝早有准备,“尽封告霍氏反谋者”,诏曰:“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云谋为大逆,朕以大将军故,抑而不扬。”
最终“霍云、霍山自杀,禹腰斩,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”,牵连数千家。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总结:“孝宣之治,信赏必罚,综核名实。而霍光之忠,虽周公何以加焉?然卒不能庇其宗,何也?夫威福者,人君之器也。人臣执之,久而不归,鲜不及矣。”
又赞宣帝:“遭值多难,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匈奴乡风,单于稽首;百蛮效贡,吏称其职,民安其业。”
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,流落下邳。桥头遇黄石公三试其心,命其拾履、穿履、赴约。面对老者的刻意羞辱,“
良愕然,欲殴之,为其老,强忍”。
三日后得授《太公兵法》,终成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的谋圣。司马光批注:“忍小忿而就大谋,子房之谓也。”
生气,是人的本能,发怒,便是在惩罚自己。
佛家常以“清净”二字来束己,这里的清净便是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,不要被情绪左右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。
道家以无为正心,《道德经》言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水柔弱而不争,却能滋养万物。道家提倡像水一样柔和、包容,不因外界的刺激而动怒,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一切。
情绪是我们修行一生最大的心魔,真正的智者都懂得藏起心中的怒气。
古人云:“静则神藏。” 心静则神定,心平则气和。
“藏怒”,不是让你忍气吞声,而是学会化解自己心中的怒火。
孔子曰:'小不忍则乱大谋。'藏怒是一种修养,更是一种智慧。曾国藩年轻时性情急躁,后经磨砺,终成'每临大事有静气'的典范。藏怒不是懦弱,而是对情绪的掌控;不是压抑,而是对格局的拓展。
正如《菜根谭》所说: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步即进步的张本。
04 守心之道,平衡内外唐德宗年间,宰相李泌身披道袍出入宫闱。安史之乱后,他力主“北和回纥,西结大食”,却在夜宴上拒饮西域葡萄酒:“此酒烈如刀,恐伤臣澄明之心。”朝臣讥其迂腐,他却以指尖蘸酒,在案几画出太极图:“纯阳易焚,至阴易腐,唯阴阳相济可守长安。”
十年后,当吐蕃大军压境,正是他早年埋下的外交暗线,让唐军不战而屈人之兵。司马光评曰:“李泌之智,在炽热处见冰心,于寒霜中藏火种。”
孔子曰: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”老子却说:“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
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白日提灯寻人,笑称“在雅典街头找清醒者”;波斯诗人鲁米则在《玛斯纳维》中写道:“心如熔炉,既要添柴生火,亦需开窗通风。”
东西方智者早已参透——真正的守心者,从不在纯粹与世故间二选一,而是让二者如经纬交织。
冰火同炉才是生存艺术的极致,郭子仪这位开府仪同三司的“愚者”为后世做了最好诠释。
安史之乱中,郭子仪七战七捷却自请削权,府门日夜敞开任人窥探。
某日鱼朝恩掘其父坟,将士欲血洗长安,他却跪泣朝堂:“臣久掌兵权,天谴及先人,非人祸也。”
转身却暗中将家族墓地迁至军营射程之内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其晚年“醉卧美人膝,醒掌天下权”,司马光批注:“外示荒唐,内藏机锋,此谓大智若愚。”
元末棉纺革新者黄道婆,在崖州学艺时因直言被逐出黎寨。她白日佯装痴傻,蹲守溪边观察水车运转;深夜潜入工坊,将中原织锦的繁复纹样与黎族筒裙的简约线条融合。最终造出三锭纺车时,她对追杀的黎族青年笑道:“织布如做人,经线要直如松,纬线须曲似藤。” 正所谓,人生天地间,哪有什么非黑即白,平衡交融才是至道。
《周易》有云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
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变化的时代,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。有时,我们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成功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。有时,我们可能会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我。但真正的智者,懂得在内外之间找到平衡。他们既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,又能够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。
写在最后藏锋、藏心、藏怒不是筑起高墙,而是在胸中开辟江河——让赤子之心的暖流与世俗智慧的寒潮激荡共生。藏锋与藏心,并非要我们变得虚伪与狡诈,而是要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护自己,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正如《资治通鉴》中那条永恒暗线:真正改写历史之人,既能听见孩童嬉闹便展颜,亦可在惊雷炸响时不瞬目。
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,我们要学会藏锋守心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。让我们在低调中前行,在隐忍中发力,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! 在未来的日子里,愿我们都能够成为那个既懂得保护自己又能够勇敢追求梦想的智者!
感谢您的支持,感谢您每一次转发、留言、点赞!
览书海原创
The End---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意外!申花从中超冠军队引援原以为捡到宝,结果如今不堪重用
下一篇:没有了